五绝读后感诗(《塞下曲》第三首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1-18 18:05: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五绝诗大全全诗四句,一般前两句写景或是描绘一个场景,后两句着重抒发内心情感。短小精悍,具有起承转合,读起来感到刚劲有力。【画】唐·王维,...

五绝读后感诗(《塞下曲》第三首读后感)

五绝诗大全

全诗四句,一般前两句写景或是描绘一个场景,后两句着重抒发内心情感。短小精悍,具有起承转合,读起来感到刚劲有力。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雪】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桃花】唐·元稹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口号】唐·贾岛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宫词】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归雁】唐·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时】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秋夕】唐·白居易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早春】唐·白居易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中秋】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元日】唐·司空图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春雪】唐·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春晓】唐·陆龟蒙   春庭晓景别,清露花逦迤。  黄蜂一过慵,夜夜栖香蕊。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上】宋·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红梅】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陶者】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绝句】元·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秋雁】元·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青松】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渌水曲】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劳劳亭】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临湖亭】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题诗后】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塞下曲】唐·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凉州词】唐·韩琮   树发花如锦,莺啼柳若丝。  更游欢宴地,悲见别离时。 
【哥舒歌】唐·佚名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咏华山】宋·寇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南浦别】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曲池荷】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听弹琴】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西施滩】唐·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就义诗】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夏日山中】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新嫁娘词】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登鹳雀楼】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山村咏怀】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中秋玩月】明·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过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方外上人】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悯农二首·其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中秋月二首·其二】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从军行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山居秋暝》读后感?

????????????????????
小论“鱼戏新荷动”和“莲动下渔舟”艺术高低
一个是令李太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谢眺,一位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的王维。谢宣城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其诗被誉为“五言上品”。王右丞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是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应麟称其五绝为“却入禅宗”。谢眺写景状物的技巧,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王维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取谢之细丽精工,成了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可以说,谢朓的诗歌,对盛唐“诗佛”王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究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呢?还是“姜是老的辣” ?我们窥豹一斑,以谢宣城《游东田诗》中的“鱼戏新荷动”和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莲动下渔舟”为例分析比较。
“鱼戏新荷动”和“莲动下渔舟”都写的是荷塘景色,都在阐明荷(莲)动的原因。谢认为是“鱼戏”使“荷”动,王认为是“渔舟”使“莲”动。那么,从诗歌艺术性的角度讲,谁写的更好呢?
“鱼戏新荷动”这是写近景,也点明节令。写得情彩飞动,意趣横生,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句似工笔花鸟,把自然界充满生机的景象,尤其是把初夏特有的景物,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鱼戏”的“戏”字,写出鱼儿优游不迫,怡然自得的活泼神态;“新荷动”,又使鲜嫩的荷葩的娉娉嬝嬝的风致跃然纸上。整个画面写一刹那间的活动,字里行间,缭绕着诗人的斐然的情思,喷薄着大自然的活力。
“莲动下渔舟”看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一个“下”字,是顺风顺水,顺流而行,这个字把渔舟之轻巧,敏捷、自由自在都表现出来了。渔舟在荷塘里航行时,由于莲叶遮蔽,并没有引人注意,后因触动莲叶才被发现。诗人写渔舟“下”而引动莲叶是非常自然的。此句五个字,其中三个字都是富有各种具体动作的词,真是写尽了动态。其余两个字也都各具形象,跃然纸上,如见如闻,使山村充满活力,充分显示出动态之美。
从语序上看。“鱼戏新荷动”是正常语序。因为鱼戏,所以新荷动。而“莲动下渔舟”则采用倒装的手法来表达:一是变补语为状语,把“莲”分别前置到动词“动”之前;二是因果倒装。把结果“莲动”前置到句首,主谓语放在句尾;三是主谓倒装,变“渔舟下”为“下渔舟”。所以,“莲动下渔舟”的正确语序应为“渔舟动(而)莲动”。但诗人为了创造诗中意境,巧妙的运用倒装句之后,就产生了以下几点艺术效果:一是增强了真实感。“莲”处于静态之中的。起初被它们遮住的渔舟未见,到了“莲动”之后才被发现。因此这样前置符合生活的逻辑,显得自然而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二是先声夺人,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三是使动作“下”富有节奏感和持续性,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四是引人入胜,倒装句也是一种巧设悬念的办法,引人注意,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动感更加强烈。
从构图上看。“鱼戏新荷动”是一幅工笔花鸟画。清新可爱,圆美流转。整个画面写的是一刹那间的活。“鱼戏”“荷动”皆是瞬间的微动,几圈涟漪,小荷微摆。而“莲动下渔舟”则是一幅水泊风景画。视野开阔,轻快自然。整个画面写的是流动的。“莲动”则“渔舟”现。现,也是若影若现。“下渔舟”则“莲动”。动,是左右摇摆,大有压倒之势。若将“鱼戏新荷动”比作小家碧玉,那么“莲动下渔舟”则是大家闺秀。到此,这两句诗的胸襟高低也无需在辩。
从动静结构上看。“鱼戏新荷动”是以动写动,用了两个动词,在意义上构成相互影响,因为“鱼戏”故而“荷动”。因为“荷动”所有鱼游。将那一刹那写活。而“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写静。用词非常讲究,“莲动”之“动”,“下渔舟”之“下”,用的都是有具体行为的实义词。就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中,“渔舟”之“渔”也是从有动作的行为动词中变化而来的,在此仍保留着动词的实义。故而说,此句五个字,其中三个字都是富有各种具体动作的词,写尽了动态之魂。
并且动中仍还有静意。愈幽静,愈显生灵活跃。因为“莲动下渔舟”写的是整个画面空间的流动。故而“莲”是因“下渔舟”而“动”的,渔舟未下时或渔舟下后,莲叶依然是宁静的,诗人这种以动写静,以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写法,不但使画面形状多样,线条、点面谐调,而且使动态与静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
从人类气息上看。“鱼戏新荷动”是纯静物描写。把自然界充满生机的景象,尤其是把初夏特有的景物,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而“莲动下渔舟”重点写的是“渔人”。通过写山村居民的神态和心态来映良辰美景。他们不论男女都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安居乐业,正如生活在“桃花源”中一样,这是一幅山村欢乐图。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从语序方面、构图方面、动静方面、人类方面分析比对可以得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当学习先人,超越先人。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五绝诗的作品赏析

此页书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之十一(文字与通行版本略有不同)。结字开张,行笔遒劲,尺幅虽小,却足以代表鲜于氏英伟豪迈、痛快淋漓的书法风格。

写一篇读《唐诗宋词》有感

多年来浸淫资本市场的大海,不知不觉成了以交易为生的商人,无形中养成了对数字敏感、对情感粗疏的品性。最近受友人启示,觉得如此下去我可能成为机器人(呵呵),应该多读些诗歌一类的东西,于是买了本《唐宋诗词鉴赏》。以前吟诵诗句应是十年前的事情,不过读书就如老牛吃草,一定要重新反刍几次才另有一番味道,一读下来,忆古思今,诗里诗外,都还颇有些感想。
唐宋在诗词或诗歌艺术上都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实在并非偶然。一方面由于唐代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力度,因文入仕的人大大增多,由于古代考试基本以文字定成绩,所以文字上的追求和雕琢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容易形成一个整体的氛围。而且无论是唐或宋,都对商品贸易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态度,商品流通增多,人员流动加大,出现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这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两地分居会引起思念之情,比如人员流动会导致旅游比较盛行,比如不少女人有卖身为艺的可能,这都构成了诗词中的情感释放的现实基础。另外还有一层,由于这些诗人大多颇有治国理想,但大多由于浪漫情绪过重而缺乏现实的权术支持,所以仕途上都不很得意,导致唐宋诗词人之间大多都惺惺相惜的多,文人相轻的少,导致文字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共同促进了文字艺术的发展。这大抵就是唐宋诗词能达到中国历史上文字成就颠峰的原因。
在表达的形式上,唐诗相对更注意字字雕琢,文字往往很精练,但形式上比较单一,只有五绝、七绝、七律几种,有时候为保证形式规范,难免有些词语比较生僻或以词害意,影响情感的发挥,所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试图打破固定的格式,让文字的多少岁情感决定。这种趋势在宋词中得到突破,宋词创造了很多词牌,试图既保证文字一定的规范和旋律,但希望创造出更多的组合形式,所以总体上宋词可能在字的推敲上不如唐诗,但在音律上给人给美。不过和现代歌曲比较起来,由于五线谱的发明,乐器种类的增加,曲的丰富给歌词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现代的歌词显得更自由、层次更丰富,但多少有些良莠不齐和过于随意的缺陷。
本文标题: 五绝读后感诗(《塞下曲》第三首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14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孝文化的读后感(孝道文化的读后感800)雾都孤儿读后感英文影评(雾都孤儿英文读后感50字 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