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2-11-15 15:26: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很好的一本书。中文系学生必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好的一本书。中文系学生必读。文学爱好者入门书籍之一。
作为对比,谈谈类似的几本文学史。
1、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无论是出版还是后来的修订版,都带有太多毛话语痕迹。”左翼文学“为现代文学主流的说法就跟这本文学史不无干系。实际上,左翼文学并非现代文学的主流。因此就看看出王瑶此本文学史的意识形态色彩了。随后,就导致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现。不过王瑶此著作算是“新中国”文学史的扛鼎之作,影响甚巨。
2、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可说是王瑶“新文学史稿”的反面。比如在书中,夏志清对大陆推崇的鲁迅就多有贬意,且论述鲁迅的篇幅只有论述张爱玲的一半。甚至还把张爱玲的《金锁记》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而张爱玲在当时的大陆和台湾都是不受欢迎的(其实张爱玲在台湾早期是被禁的)。不过此书对一些重大作家的“发现”有很大价值,比如他肯定了沈从文和钱钟书的文学价值。同时,八十年代之后,此书传入大陆,对大陆的“重写文学史”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出现。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重写文学史”运动的结果。它一方面去掉了王瑶式的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也去掉了夏志清式的“意气用事”(其实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美国麦卡锡主义的产物,本意是让夏志清写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为反共做理论支撑。夏志清将其写成了文学史。)这书对现代文学做了一个梳理,使纷繁的现代文学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其实,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之后,各类文学史层出不穷,山东大学的、华东师大的、复旦的,算是比较有代表性。而他们都撼动不了北大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所以,强力推荐,文学爱好者应该看一看。
以上摘自知乎网,谢谢。

中国现代文学十三年读后感

中国现代文学十三年读后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不要网址 .......谢谢..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说,所谓“问题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题,有的还表现对社会主义朦胧向往。另外译介外国文学也取得很大成绩,他们译介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着。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新月社 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其成员基本上是欧美留学生。他们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作品,1926年4月,徐志摩在他主编《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刊》,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发表一系列旨在实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新格律诗,其中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这些新诗探索,为我国新诗发展作了独特贡献,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的肯定。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本文标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98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沿着徐霞客的足迹 读后感(《徐霞客游记》读后感3000)写人的的读后感(写人作文的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