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死亡恐惧感?我今年才21岁,从学校回到家后不知道为什么。。晚上就想人为什么会死之类的,莫名恐慌的难受,我都不害怕黑夜了?有没有心里一声之...
如何面对死亡恐惧感?
我今年才21岁,从学校回到家后不知道为什么。。晚上就想人为什么会死之类的,莫名恐慌的难受,我都不害怕黑夜了?有没有心里一声之类的开到一下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的评论
向死求生
——记《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文/张素闻
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第一种情感,最深刻的恐惧来自死亡,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惧着死亡。看看满街的美容塑身整形广告、健身房、减肥药、养生馆、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营养品、滋补酒、乃至古代的炼丹术,近代的壮阳药卵巢保养等等,无一不在宣示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衰老的恐惧。亲身经历的伤逝常常带来对无常的焦虑与恐惧,往往使人惴惴不安夜不能寐,生命的重心失之阳光。仅是自杀的传染性已经足够令人感叹生命的脆弱轻薄,更不用说汶川大地震这样巨大的自然灾难造成的死亡,那幸存的人们,多久才能真实直面突然崩塌的关系与生活困境?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欧文雅隆先生以他自身以及他的病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写了这本颇为好读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现年75岁的欧文雅隆14岁的时候曾与死亡擦肩而过,经历过三位恩师的死亡,杰诺梅.弗兰克、约翰.怀特霍尔、罗洛.梅都以自身的死对这位心理治疗界公认的大师造成影响,对死亡的在场感、深厚的哲学功底与心理治疗经验使该书的思考和认识既温暖亲切而又睿智。欧文雅隆非常善于在掩藏的咨询访谈与梦的解析中带领咨询者识别死亡焦虑,出其不意地揭开咨询者掩饰的焦虑和恐惧:对虚无的恐慌、对死亡甚或愤怒暗示的认同、对今生不尽人意的遗憾、对关系的挑剔、波动影响、适应困难、分离焦虑、自怜、漫长的哀伤、乃至强烈的性欲、或是对关系的厌倦……都有可能源自对死亡的焦虑。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而又无所不在。该书也可算是生命教育中生死学的入门读物: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向死求生?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安然而活?尽管宗教信仰常常对恐惧死亡和未知的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安抚和治疗效果,欧文雅隆还是根植于现世存在的世界观,拒绝超自然的信仰,不相信来世,他认同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和“那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并将之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哥德、易卜生、卡伦.霍妮、马斯诺、六十年代美国的潜能运动以及当代的自我实现观念相提并论,构成他在此书中的哲学基础。欧文大谈伊壁鸠鲁的生死观:“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既然死了,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呢?”如果这断绝妄想的生死观真能令人改变观念,放下恐惧,直面死亡,在死亡中体验觉醒,活在今生,重视此时此地,那也许正是此书有趣的地方之一。
直面死亡,拒绝思考前世,也不叩问来生,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但是,如果恐惧已经根深蒂固成为惯性,那么,仅仅从观念上灌输未必能帮助对方真实地放下恐惧。好比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总是跟他说黑暗没什么可怕,还不如陪他一起走过黑暗,或者就让他相信黑暗之中另有光明。陪伴,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治疗,陪伴本身就很容易达成治疗,某些时候,宗教对于信徒就象是黑暗之光。来世,只是宗教对此生后果的设想,何况宗教对之有很多充满安慰的设想,不论灵魂的有无,不考虑后果的生活,仍旧是失之理性的生活,而如果某些认同感能减缓焦虑或者恐惧,就可以让之拥有这种认同感。关于宗教,欧文雅隆有失之谨慎的地方,如果他能借鉴一下伏尔泰对于宗教的态度,可能更能帮助人战胜恐惧。活在当下若不能被正面理解,很可能导致负面效果,诸多人当下的生活都在放纵欲望,歇斯底里地想要抓住一些什么,证明一些什么,有时不惜伤害他人荼毒自己,看上去是在拥抱死亡,其实不过在浪费生命消耗生命,反而不能使当下的生活更美好有质量。
未知生,焉知死?在有限的此生中,重视当下的生活,自我觉醒,活出自我,虽然死亡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它也从精神上拯救我们。此书中,欧文没有如其他哲学家一样思考生命来自何处,也不关心生命去向何处,但是,他关心生命当下的心理健康。欧文雅隆并不隐藏自身曾经对死亡的恐惧,也不回避自己有时对来访者的无能,因此,这本书最可贵的是——你在和一个真实的欧文雅隆同行,一起面对死亡,认识焦虑,一起通过关系克服死亡的恐惧,向死求生,走向成熟。那种咨询师和咨询者构成同盟的设想和坦然对自身错漏的分享,是诸多受过传统咨询师培训的人所难以接受和羞于承认的,但也是欧文雅隆异于常人的地方。
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对死亡恐惧吗?
我: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我有点胆小,甚至懦弱,这里面的因素可能不是一个两个,但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是:死亡?!
我对死亡,我到底有没有畏惧?我能不能直接面对死亡?
我知道有一些人天生是勇者,但我不是,我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勇气”(或很少或我忽略了!)这种能量东西的存在,我从小的意识种子里有对家庭产生的卑微,贫穷,落后,无知等等,这个问题先不去谈吧,因为现在我想面对的是死亡。恐惧/畏惧/胆小害怕这种能量有什么不好吗?本身没有,但我能感觉到我是不需要的,负面影响了我的,让我不爽的,我知道是可以融化,和我不喜欢的东西说再见,我能知道的一点,对一样东西产生质的改变,并非只有实际去经历他,才可以释放,比如:恐惧一样东西,不是只有真的去经历那个东西,害怕蛇,不是一定要去碰蛇,也可以在某种层面上改变,改变自己的信念,调整自己的偏见认知,如果我不觉的蛇是可怕的,我怎么会怕蛇这种东西呢?对吧?这是很实际的吧?
死亡如此。
但我需要真的去查找自身对死亡的“错觉”,
死亡可怕吗?什么东西在让我畏惧/害怕?
死亡——意味着失去了自我所存在的一切,对一切的放下而拿不走,这里面呀,也有一些不情愿,不甘心,有得生,何必去死?我可以体验生活的许多事情,我可以到许多的地方去体验,生存,我可以做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对吧?
没错。可以的。
你的情愿,是你的自由,但你有一点偏见的认知:你觉得自我的存在,物质世界的各种体验>非物质世界的存在、非物质世界的体验,有还是没有?如果你基于事实,你会这么认为吗?你没有基于事实,因为你还没有看到事实,对吧?
那么基于事实的认知,实事求是的姿态,你再来看看你的意愿。
死亡呀,意味着失去着我生活存在的一切,同时你也知道,家人,朋友,对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事物,都是有或多或少的牵挂对吧?有“我去了,他们怎么办?”对吧?
你能就以自身体验来回答你自己的问题吗?
你觉得世界上少了一个人/事物,真的对你的存在有很实际的影响吗?显然大多少没有对吧?你甚至知道每天都有人在悄悄离去,人类多少人?生灵又有多少?对吧?
而与你亲近存在的人事物,他们是你的缘分所遇见,离去也是缘分所致,对吧?你在担忧他们还是在担忧你自己呢?你和他们的存在,你在去设想?怀疑?疑虑?显然是有的,这些才是你所不情愿的,害怕的,担忧的。而这些是你所幻想的,甚至就算是现实的,你是在去排斥他们而已,而排斥的原因,是你的平等心不够呀,还有你的那些信念的存在,你要知道他们是他们。
那么你的死后或者说他人的离去的顾虑是可以慢慢融化的,还有,谁不会死呢?你能接纳这些自然性的存在吗?
其实,你可以去认知非物质世界的存在,去体验他们,当然,要你真的真的愿意。
(刚去洗澡了,回来了,工厂里的生活比较限制人身自由呀,赶着时间去睡觉咯)
体验非物质世界,这个我可以做到吧,但我没有多大的意愿,目前是,我不去关注这个东西。为什么呢?现实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了,而非现实的世界我没有认知性,我累着想着睡觉呢?目前没有太多的自由时间,或者觉得了不重要。
回到死亡,死亡这个东西,还有着什么在恐惧着你呢?并非鼓励你去死亡哦,而是不受到他的影响,死亡这个东西,是个很根源的恐惧。有机会可以尽可能体验一些可能造成生命危险的活动游戏,但要保证安全。
到此为止吧
——如果这文章能真实帮助到您,您的分享/打赏是对我挺大的帮助
如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