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分坐又名管宁割席管宁割席(拼音:guǎn,nìng,gē,x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不与志不...
割席分坐
又名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拼音:guǎn nìng gē xí),出自《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不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
目 录
1成语释义
2相关人物
2.1 典故出处
2.2 原文
2.3 另文
2.4 译文
2.5 释义
3心得体会
4成语启发
5阅读题和答案
6简介
7作者
1成语释义
管宁割席
2相关人物
管宁:汉末人
管宁(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汉末人
华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典故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篇》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原文
管宁、华歆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⑨。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另文
管宁、华歆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 ,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释义
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
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
⑨观 :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成语演变
【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3心得体会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4成语启发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
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出自管宁割席的成语
成语即管宁割席,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5阅读题和答案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给菜除草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参考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5.管宁与华歆锄地时发现了金子和豪车经过门前两个人的态度。
6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统称为《世说新语》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7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8相关事件
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1]
管宁割席(拼音:guǎn nìng gē xí),出自《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不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
目 录
1成语释义
2相关人物
2.1 典故出处
2.2 原文
2.3 另文
2.4 译文
2.5 释义
3心得体会
4成语启发
5阅读题和答案
6简介
7作者
1成语释义
管宁割席
2相关人物
管宁:汉末人
管宁(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
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汉末人
华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典故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篇》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原文
管宁、华歆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⑨。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另文
管宁、华歆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 ,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释义
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属《德行》第十一则。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
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
⑨观 :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成语演变
【割席断交】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3心得体会
“管宁割席”的故事传颂至今,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典型加以宣传。但管宁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采取绝交的态度,实在过于片面。
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有点苛求于人,但是,华歆贪慕虚荣,就不能怪管宁割席断义。
但是,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
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4成语启发
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
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
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出自管宁割席的成语
成语即管宁割席,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5阅读题和答案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给菜除草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参考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5.管宁与华歆锄地时发现了金子和豪车经过门前两个人的态度。
6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统称为《世说新语》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7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8相关事件
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1]
割席分坐的启示
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能成才。 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世说新语》读后感 高中 800字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 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 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 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 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本文标题: 割席分坐读后感600字(读《割席分坐》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50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