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纪元读后感如题啊对于《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在1991年版中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现实感——虽然他用的是科幻小说的写法...
超新星纪元读后感
如题啊对于《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在1991年版中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现实感——虽然他用的是科幻小说的写法。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刘慈欣在小说中设定的那个“死亡线”——12岁谈起。我看过不少对这本书——无论是1991年版还是2002年版——的书评,但很少有人提及这个年龄。但我认为,理解刘慈欣这部小说,特别是其1991年版的关键,就是这个年龄线的设计。弄清楚了他为什么把这个死亡年龄线定在12岁,我们就能弄清楚,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按照网上流传的txt文本的内容,这本书的完稿日期,是1991年10月2日。这样篇幅的一部小说,创作大概需要一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再加上构思所需要的时间,大体上可以认为,刘慈欣是在1989年到1990年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的。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有一个规律:在动笔之前,必须先为小说的故事情节设定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时间背景,否则无从下手。一般说来,小说作者都是以自己所处的时间点作为小说故事情节的时间起点,无论他在小说中所写的是什么时代、什么世界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刘慈欣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他所描写的孩子群体的原型,就是他开始构思时,也就是1989到1990年间,年纪在12岁左右的中国孩子。
而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征: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仔细读《超新星纪元》,会发现一个现象:所有出场的孩子,特别是比较重要的那些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刘慈欣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此书是一部关于独生子女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在1991年版中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现实感的原因:它用科幻的形式表达的,是一个80年代非常时髦的社会热点问题——独生子女焦虑。
所谓“独生子女焦虑”,是一个我创造出来的词,泛指80到90年代——也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期间——关于独生子女的所有担忧性质的舆论,比如这些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吃不了苦,交往能力差,脱离了父母的保护伞便弱不禁风,等等。
我们不妨来读一段《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中的文字:
华华抬头看了一下,连接沈阳的那条红线的序号是49682,于是他在键盘上打入R49682,并按了一下回车键。大厅中响起了一个小女孩儿的哭声,听声音她只有三四岁。
“呜呜,喂,呜呜呜呜,喂……”
“我是北京,你怎么了?!”
“我饿,饿,呜呜……”
“你在哪儿?”
“在家……家,呜呜呜……”
“爸爸妈妈没给你留下吃的?”
“呜呜,没有。”
一直没有和外界说过话的小梦像个小阿姨似的对那个看不见的小女孩子说:“好孩子,别哭,你好好找找,啊?”
“找……找不到。”
“胡说!你家电话都有,能没吃的?!”华华大声说。
“天啊,你会吓着她的!”小梦捂住话筒瞪了华华一眼,接着对那小女孩儿说:“好孩子,你到厨房到找找,肯定会有吃的。”
话筒中没有声音了,华华又急着想接通其它序号的通讯口,但小梦坚持要等着。不一会儿,那小女孩儿又哭着回来了。
“呜呜,锁着,呜呜,门锁着……”
“那……你想想,每天早晨去幼儿园以前,妈妈从什么地方给你拿吃的?”
“幼儿园早上吃油饼。”
“嗯……星期天呢?”
“妈妈从厨房中拿吃的,呜呜……”
“真要命!每天都是从厨房中拿吗?”
“有时吃方便面。”
“对了,知道方便面在哪儿吗?”
“知道。”
“好极了,快拿来!”
话筒中又没声了,很快有嘶嘶啦啦的声音,“我拿来了,饿,呜呜……”小女孩儿说。
“吃啊!”华华不耐烦地说。
“袋儿……袋儿开不开。”
“嗨,真笨,咬住一个角儿,用手使往下拉!”
“天啊,她咬得动吗?!她现在可能正换牙呢!”就在小梦正要告诉她怎么开方便面袋时,话筒里嘶啦响了一声,接着是卡崩卡崩咬方便面的声音。
“不,别那样吃,你看看暖瓶在哪儿……”
那小女孩儿对小梦的声音全不理会,只顾自己卡崩卡崩地吃着。
——《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接过世界》
在这段文字中,刘慈欣先生仅仅通过对话,就非常传神的塑造了一个在失去父母保护之后无依无靠、不知所措的三岁小女孩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时,也就是20世纪80到90年代时社会上对独生子女的总体印象。而《接过世界》开头《纪元初两小时》中那洪水般涌向信息大厦的电话,则向我们明白的展示: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而是一批。这个女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而是所有的孩子!
《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中所表达的对独生子女的担忧并不仅于此。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中国孩子们在尽情玩乐,而美国、日本的孩子们在刻苦操练,准备入侵的情节。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样的忧虑并不陌生——还记得2年后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吗?
不过,当年的刘慈欣先生并不像孙云晓那悲观。他在后面的情节中,告诉了我们中国孩子们是如何醒悟过来,组成军队抵**本、美国、俄国孩子的入侵的。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预计,不如说是期望。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刘慈欣在小说中设定的那个“死亡线”——12岁谈起。我看过不少对这本书——无论是1991年版还是2002年版——的书评,但很少有人提及这个年龄。但我认为,理解刘慈欣这部小说,特别是其1991年版的关键,就是这个年龄线的设计。弄清楚了他为什么把这个死亡年龄线定在12岁,我们就能弄清楚,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按照网上流传的txt文本的内容,这本书的完稿日期,是1991年10月2日。这样篇幅的一部小说,创作大概需要一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再加上构思所需要的时间,大体上可以认为,刘慈欣是在1989年到1990年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的。写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有一个规律:在动笔之前,必须先为小说的故事情节设定一个在现实社会中的时间背景,否则无从下手。一般说来,小说作者都是以自己所处的时间点作为小说故事情节的时间起点,无论他在小说中所写的是什么时代、什么世界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刘慈欣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他所描写的孩子群体的原型,就是他开始构思时,也就是1989到1990年间,年纪在12岁左右的中国孩子。
而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征: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仔细读《超新星纪元》,会发现一个现象:所有出场的孩子,特别是比较重要的那些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刘慈欣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此书是一部关于独生子女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在1991年版中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现实感的原因:它用科幻的形式表达的,是一个80年代非常时髦的社会热点问题——独生子女焦虑。
所谓“独生子女焦虑”,是一个我创造出来的词,泛指80到90年代——也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期间——关于独生子女的所有担忧性质的舆论,比如这些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吃不了苦,交往能力差,脱离了父母的保护伞便弱不禁风,等等。
我们不妨来读一段《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中的文字:
华华抬头看了一下,连接沈阳的那条红线的序号是49682,于是他在键盘上打入R49682,并按了一下回车键。大厅中响起了一个小女孩儿的哭声,听声音她只有三四岁。
“呜呜,喂,呜呜呜呜,喂……”
“我是北京,你怎么了?!”
“我饿,饿,呜呜……”
“你在哪儿?”
“在家……家,呜呜呜……”
“爸爸妈妈没给你留下吃的?”
“呜呜,没有。”
一直没有和外界说过话的小梦像个小阿姨似的对那个看不见的小女孩子说:“好孩子,别哭,你好好找找,啊?”
“找……找不到。”
“胡说!你家电话都有,能没吃的?!”华华大声说。
“天啊,你会吓着她的!”小梦捂住话筒瞪了华华一眼,接着对那小女孩儿说:“好孩子,你到厨房到找找,肯定会有吃的。”
话筒中没有声音了,华华又急着想接通其它序号的通讯口,但小梦坚持要等着。不一会儿,那小女孩儿又哭着回来了。
“呜呜,锁着,呜呜,门锁着……”
“那……你想想,每天早晨去幼儿园以前,妈妈从什么地方给你拿吃的?”
“幼儿园早上吃油饼。”
“嗯……星期天呢?”
“妈妈从厨房中拿吃的,呜呜……”
“真要命!每天都是从厨房中拿吗?”
“有时吃方便面。”
“对了,知道方便面在哪儿吗?”
“知道。”
“好极了,快拿来!”
话筒中又没声了,很快有嘶嘶啦啦的声音,“我拿来了,饿,呜呜……”小女孩儿说。
“吃啊!”华华不耐烦地说。
“袋儿……袋儿开不开。”
“嗨,真笨,咬住一个角儿,用手使往下拉!”
“天啊,她咬得动吗?!她现在可能正换牙呢!”就在小梦正要告诉她怎么开方便面袋时,话筒里嘶啦响了一声,接着是卡崩卡崩咬方便面的声音。
“不,别那样吃,你看看暖瓶在哪儿……”
那小女孩儿对小梦的声音全不理会,只顾自己卡崩卡崩地吃着。
——《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接过世界》
在这段文字中,刘慈欣先生仅仅通过对话,就非常传神的塑造了一个在失去父母保护之后无依无靠、不知所措的三岁小女孩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时,也就是20世纪80到90年代时社会上对独生子女的总体印象。而《接过世界》开头《纪元初两小时》中那洪水般涌向信息大厦的电话,则向我们明白的展示: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而是一批。这个女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而是所有的孩子!
《超新星纪元》1991年版中所表达的对独生子女的担忧并不仅于此。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中国孩子们在尽情玩乐,而美国、日本的孩子们在刻苦操练,准备入侵的情节。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样的忧虑并不陌生——还记得2年后的《夏令营里的较量》吗?
不过,当年的刘慈欣先生并不像孙云晓那悲观。他在后面的情节中,告诉了我们中国孩子们是如何醒悟过来,组成军队抵**本、美国、俄国孩子的入侵的。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预计,不如说是期望。
本文标题: 超新星纪元读后感800字(超新星纪元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08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