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急需一篇全球通史的读后感,字数不能少于2000字。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希望读后感能适合一名高中生写出来的!好的有加分!!!!!奉天...
全球通史读后感
急需一篇全球通史的读后感,字数不能少于2000字。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希望读后感能适合一名高中生写出来的!好的有加分!!!!!奉天承运,寒假里要读若干名著,吾好史,遂取《全球通史——1500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涉猎之。
时间紧迫,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虽然仓促,却也学到些许东西。下面就谈一下我的读史感受。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妙哉!此言正对我的胃口。无论对待什么事物,我总会很尽量去发掘它的缺陷,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还是幸福得多了,现在的历史教材都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发展一步步进行着改革。自然,书中还有不少的“西欧中心论”和所谓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毕竟已经比我们读中小学那个时代好得多了。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纵览世界后的些许体会。
时间紧迫,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虽然仓促,却也学到些许东西。下面就谈一下我的读史感受。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妙哉!此言正对我的胃口。无论对待什么事物,我总会很尽量去发掘它的缺陷,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还是幸福得多了,现在的历史教材都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发展一步步进行着改革。自然,书中还有不少的“西欧中心论”和所谓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毕竟已经比我们读中小学那个时代好得多了。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纵览世界后的些许体会。
求全球通史读后感!!!急!!
高中水平,不要太深奥,谢谢!急求啊,最好三个小时内给我答案,好的会追分!自己写的哦,不要复制黏贴!!在合适的时间读到一本合适的书,是人生一大幸事。茫茫书海,读到一本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书怎能说不需要缘分?
当我开始读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读一本能够引导我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史书。我记得当时和好友鼎谈到一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新的行业?鼎在IBM,接触和思考的是现在顶尖的技术开发,他的目光是直接投射到前方的。我想换一个角度,了解了解历史,因为历史中往往有未来。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每周大概总能读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页,这么着细水长流,居然在上周读完了。
《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记住了1500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
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匮乏使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陆地成为隔绝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体系以及封闭性的文化传统(主要指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窒息了东方创造新的历史的欲望。
随着西方在武器、船舶制造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扩张的历史开始了。全球开始产生经济联系,经济上的关联日益把各个地区紧紧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今。
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
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
注意到没有,这种划分法和我们一贯学习的上古—中古—近现代的划分法截然不同,那种划分法就不一定适合欧洲以外的地区。就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样:各个地区的历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在全书以一贯之,起码,作者已经是努力地以一贯之。
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处于全球化中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观。
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另一个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他自己的问题。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
对现代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
是科技。
我们的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呢?
高速的技术变革和滞后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矛盾。
人类将如何应对这种矛盾呢?
我渴望参与到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感谢斯塔夫利阿诺斯,也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好友——Zhang Qian。没有她的介绍,我将错过这本影响我一生的书。
当我开始读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读一本能够引导我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史书。我记得当时和好友鼎谈到一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新的行业?鼎在IBM,接触和思考的是现在顶尖的技术开发,他的目光是直接投射到前方的。我想换一个角度,了解了解历史,因为历史中往往有未来。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每周大概总能读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页,这么着细水长流,居然在上周读完了。
《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记住了1500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
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匮乏使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陆地成为隔绝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体系以及封闭性的文化传统(主要指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窒息了东方创造新的历史的欲望。
随着西方在武器、船舶制造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扩张的历史开始了。全球开始产生经济联系,经济上的关联日益把各个地区紧紧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今。
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
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
注意到没有,这种划分法和我们一贯学习的上古—中古—近现代的划分法截然不同,那种划分法就不一定适合欧洲以外的地区。就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样:各个地区的历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在全书以一贯之,起码,作者已经是努力地以一贯之。
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处于全球化中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观。
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另一个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他自己的问题。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
对现代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
是科技。
我们的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呢?
高速的技术变革和滞后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矛盾。
人类将如何应对这种矛盾呢?
我渴望参与到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感谢斯塔夫利阿诺斯,也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好友——Zhang Qian。没有她的介绍,我将错过这本影响我一生的书。
本文标题: 卡尔顿海思全球通史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44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