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的西方哲学智慧通识课程怎么样1600R404西方哲学智慧张艳芬链接:http://pan.baidu.com/s/1atxX7uVp-D...
上海大学的西方哲学智慧通识课程怎么样
1600R404西方哲学智慧张艳芬链接:http://pan.baidu.com/s/1atxX7uVp-DzuJ6xi2E7zqA
提取码:re32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大家陈嘉映说:周濂是一位能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甚至十分精彩的哲学老师。在周濂看来,哲学让大多数人晕菜,是授课方法的问题,今天,他的这堂哲学课要和你的现实困惑、生活烦恼、内心迷茫联系在一起。
课程目录:
【发刊词】这是一场智慧的探险
哲学是什么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始于惊奇
.自由VS纪律:希腊精神之雅典与斯巴达
把神都撇开了的自然哲学家——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
.....
上西方哲学课的感受
我们老师让写一份上西方哲学课感受的结课论文,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写,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希望那位大哥帮帮忙,不是让您写全,只要给我一点提示就可以了,让我从哪些方面写。拜托了,在线等~~~~~~没办法写,现代的什么哲学,杂糅了太多东西。什么语言学社会经济学历史学都进去了,完全没核心怎么写,你还是跟着你老师的核心走吧。
《历史的观念》科林伍德 读后感 or 论文
呃,希望找一些科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的读后感或者论文或者介绍,嘛,重点是论文。越多越好,因为要写论文,希望找下参考~~~比较急~~~多的加分哟~~1.科林伍德(1889-1943)
科林伍德(Robin Crea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原理》(1938)《历史的观念》(1936).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都是“伪艺术”。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著有《艺术原理》,在书中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只能是反映和说明显示社会生活,并把再现艺术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种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艺术原理》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探讨关于艺术的原理的一本著作,在书中,作者先论证了(作者所说的)技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从而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是想像性活动;然后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感觉、意识、想象、情感、思维和语言等现象。通过对这些方面详尽的论述,作者最终阐明了他的艺术理论。 作者在书中涉及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读书心得。 1、关于技艺。 在书中作者关于技艺的论述占用了相当的篇幅,他对于技艺以及艺术技巧论的论述主要是服务于将技艺从“真正的”艺术中区别出来的观点。 关于技艺,作者这样认为:“在本书中,具有这种含义(指作者在前面论述的影响对“艺术”概念正确把握的陈旧含义)的‘艺术’将被称为技艺。这正是古拉丁语中的Ars和希腊语中的“技艺”所指称的东西,即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标的活动以产生预期结果的能力。”(《艺术原理》第15页)。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技艺”,作者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的的活动”和“产生预期效果”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无目的的活动并且没有预期效果,即是随机的、无法预料的效果。作者严格区分艺术与技艺,对艺术的技巧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创作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很显然,这种说法是太过于绝对了。正如译者王至元在译者前言中所说的“他的这种见解抹煞了或至少是贬低了理性、世界观和逻辑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指导作用,明显地违反了艺术创作的普遍事实。他有关艺术与技艺之间差别的种种说法固然使问题具体展开了,但未能把握艺术与技艺的真正区别。例如一切技艺与艺术一样都包含着创造和探索,而一切艺术也都包含着与技巧类似的创作目的和技巧手段,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和具体内容方面。”(同上引第3页)。 2、关于再现。 在书中,作者提出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所以根据本文第一点的论述,自然而然的,再现就不应当属于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 首先作者区别了“再现”和“模仿”的定义,认为:“再现必须与模仿相区别。说一件艺术作品是模仿,是根据它对另一件艺术作品的关系,后者给前者提供了艺术精妙的典范。说一件艺术品是再现,是根据它对“自然”中某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对某种非艺术品的关系。”(同上引第42页)。 其次作者给出了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在这种场合,我称再现是刻板的),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我称他为情感再现)。” 最后作者指出再现的目的,并将其分类:“再现总是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新唤起情感如果是为了它们的实用价值,再现就成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为娱乐。” 通过这样一层层的论述,最终完成了作者的“再现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论点的论证,单从论述过程来看,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问题是再现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吗?事实上,再现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古到今,相当一部分的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再现生活为题材和手段的。如果把真的把再现干干净净的从“真正的”艺术中出来,那么艺术中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对于这一点,译者认为:“科林伍德本人作为一个表现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如果他仅仅是较多地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他走得太远了,竟然干脆把(反映实际生活的)再现艺术从艺术王国中驱逐出去,从而一笔勾销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但是,既然他根本否认“真正的艺术”具有再现实际生活的特征,那么,这种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就不大可能是现实生活引起的现实情感,而只能是一些谁也说不清来历的神秘情感,例如后来苏珊•朗格所讲的那种‘人类情感’。”(同上引第5页)。 总而言之,“《艺术原理》一书的中心思想,是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说明现实社会生活,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因为再现必然意味着运用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而这在科林伍德看来,只能是技艺的而非艺术的特征。这样,他就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古典美学中‘自然’一词即指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符实的艺术,都是所谓‘伪艺术’。”(同上引第3页)
科林伍德(Robin Crea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原理》(1938)《历史的观念》(1936).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都是“伪艺术”。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著有《艺术原理》,在书中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只能是反映和说明显示社会生活,并把再现艺术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种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艺术原理》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探讨关于艺术的原理的一本著作,在书中,作者先论证了(作者所说的)技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从而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是想像性活动;然后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感觉、意识、想象、情感、思维和语言等现象。通过对这些方面详尽的论述,作者最终阐明了他的艺术理论。 作者在书中涉及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读书心得。 1、关于技艺。 在书中作者关于技艺的论述占用了相当的篇幅,他对于技艺以及艺术技巧论的论述主要是服务于将技艺从“真正的”艺术中区别出来的观点。 关于技艺,作者这样认为:“在本书中,具有这种含义(指作者在前面论述的影响对“艺术”概念正确把握的陈旧含义)的‘艺术’将被称为技艺。这正是古拉丁语中的Ars和希腊语中的“技艺”所指称的东西,即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标的活动以产生预期结果的能力。”(《艺术原理》第15页)。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技艺”,作者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的的活动”和“产生预期效果”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无目的的活动并且没有预期效果,即是随机的、无法预料的效果。作者严格区分艺术与技艺,对艺术的技巧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创作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很显然,这种说法是太过于绝对了。正如译者王至元在译者前言中所说的“他的这种见解抹煞了或至少是贬低了理性、世界观和逻辑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指导作用,明显地违反了艺术创作的普遍事实。他有关艺术与技艺之间差别的种种说法固然使问题具体展开了,但未能把握艺术与技艺的真正区别。例如一切技艺与艺术一样都包含着创造和探索,而一切艺术也都包含着与技巧类似的创作目的和技巧手段,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和具体内容方面。”(同上引第3页)。 2、关于再现。 在书中,作者提出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所以根据本文第一点的论述,自然而然的,再现就不应当属于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 首先作者区别了“再现”和“模仿”的定义,认为:“再现必须与模仿相区别。说一件艺术作品是模仿,是根据它对另一件艺术作品的关系,后者给前者提供了艺术精妙的典范。说一件艺术品是再现,是根据它对“自然”中某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对某种非艺术品的关系。”(同上引第42页)。 其次作者给出了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在这种场合,我称再现是刻板的),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我称他为情感再现)。” 最后作者指出再现的目的,并将其分类:“再现总是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新唤起情感如果是为了它们的实用价值,再现就成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为娱乐。” 通过这样一层层的论述,最终完成了作者的“再现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论点的论证,单从论述过程来看,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问题是再现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吗?事实上,再现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古到今,相当一部分的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再现生活为题材和手段的。如果把真的把再现干干净净的从“真正的”艺术中出来,那么艺术中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对于这一点,译者认为:“科林伍德本人作为一个表现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如果他仅仅是较多地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他走得太远了,竟然干脆把(反映实际生活的)再现艺术从艺术王国中驱逐出去,从而一笔勾销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但是,既然他根本否认“真正的艺术”具有再现实际生活的特征,那么,这种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就不大可能是现实生活引起的现实情感,而只能是一些谁也说不清来历的神秘情感,例如后来苏珊•朗格所讲的那种‘人类情感’。”(同上引第5页)。 总而言之,“《艺术原理》一书的中心思想,是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说明现实社会生活,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因为再现必然意味着运用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而这在科林伍德看来,只能是技艺的而非艺术的特征。这样,他就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古典美学中‘自然’一词即指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符实的艺术,都是所谓‘伪艺术’。”(同上引第3页)
本文标题: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读后感(通识课程的学习心得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18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