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第三句】【第四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
《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第四句】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90后酷说《老子》(28)▏为什么道德感越强的人,往往越不道德?1、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叫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是出自他笔下的千古名句。
有一年,宋真宗突然发布诏令说:
“提拔晏殊为东宫官,辅导太子读书。”
当时的文武群臣都十分惊讶,虽然晏殊是一位神童,才名远播。
但是论资排辈,晏殊毕竟太年轻。
而且太子的辅导老师可是未来的国师,所以挑选的时候皇帝一般都是慎之又慎。
为什么偏偏挑中了晏殊呢?
面对群臣的疑问,宋真宗说:
“近来京城的大小官员常常游玩宴饮,只有晏殊不为所动,闭门读书。
如此谨慎持重,正是东宫官的不二人选。”
如果是我们普通人,听到皇帝的亲口赞赏,一定会欣喜若狂甚至是四处炫耀。
但是,你猜猜晏殊是怎么回答的?
晏殊说:
“我其实也喜欢游山玩水,只是家里太穷。
若我是富贵人家,可能早就天天宴饮聚会去了。”
宋真宗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轻视他,反而对他实话实说的品格更加看重。
2、
当然,对于晏殊的动机,我们可以有两种猜测:
第一种,晏殊自己确实不喜欢游玩。
他的回答只是一番客套话,是为了显得合群,为了避免自己标新立异,引起众人的嫉妒。
第二种,晏殊认为自己确实没有游玩的条件。
他的回答是一种负责任的肺腑之言,是不对自己的人品轻易做道德判断。
因为他没有身处在富裕的环境,所以就不能断然认定自己受得了诱惑。
其实,两种动机都合理:
第一种动机也完全符合老子所强调的“和光同尘”。
不过,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证据是:
晏殊早年在考进士的时候,宋真宗当庭出了一个策论题目。
但是晏殊看了以后却说:
“我曾经私下做过此题目,为了公平起见,请陛下换其他的考题。”
——《宋史•列传七十·晏殊传》
所以,我们根据晏殊一向诚实的品格,可以推定他这一次回答应该也并没有撒谎。
3、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
第一种动机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
第二种动机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
①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很好理解:
就是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合群性。
②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知其白,守其黑”,似乎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所以,接下来我重点讲这一种。
4、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道德许可效应”。
什么意思呢?
在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要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对两种类别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类别:
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
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第二个类别:
命题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
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
看到第一个类别命题的学生们当场提出抗议,看到第二个类别命题的学生们态度比较中立。
5、
接下来,两位教授让座这两组大学生模拟招聘。
招聘的职位是建筑业、金融业以及一些高层职位。
他们所看到的简历和候选人当中,有男有女,条件和资历都旗鼓相当。
那么按照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推论:
那些当场提出抗议的学生们一定没有性别歧视,而那些态度比较中立的学生们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但是,实验的结果恰恰相反:
那些当场提出抗议的学生们,比态度中立的学生们在更大程度上选择了男性去担任所招聘的职位。
不仅如此,在测试种族歧视的实验中,结果是相同的:
那些强烈反对种族歧视的学生,反而更倾向于称赞白人。
这是为什么?
两位教授最后的结论是:
那些反应强烈的学生们因为驳斥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言论,从而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他们就会放松警惕,以至于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
这并不是说他们想歧视,他们只是被自己之前良好表现所蒙蔽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
当你觉得自己的道德高尚的时候,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决定都是正确的。
6、
这一个结论,其实清末著名文学家刘鹗先生在他的著作《老残游记》中早就透露过了。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就描写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位清廉的昏官:
他们虽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听意见,妄臆断案,冤杀了许多好人。
本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话: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
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
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所以刘鹗最后痛心疾首的感叹说:
“天下事误于奸慝者,十有三四。
误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十有六七。”
虽然刘鹗先生所描述只是小说里的虚构情节,但是我们不忘了,小说往往来源于现实。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昏聩的清官并非稀有动物。
7、
比如明朝就有一位阁辅叫温体仁(1573年—1639年)。
据史书记载,此人"斤斤自守,不殖货脯",可谓是清廉如水。
但是他辅政八年,没有提出过任何一条经世济国的方略,没有建立过任何一点富民强兵的功业。
完全是一个十足的庸材,最可恨的是:
他披着清正廉洁的外衣,却隐藏着一颗偏执成魔的心。
他凭借一身正气博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后,在朝廷中培植党羽,排除异己,无所不用其极。
当初皇太极之所以能用一招低级的离间计便除掉袁崇焕,就是因为温体仁在崇祯面前的替他助攻才促成的。
所以,后来的《明史》将温体仁列入了“奸臣传”,评价曰:
“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 ”
——《明史·卷三百八十·奸臣》
你能想象这是堂堂的明朝正史对一个清官的评价吗?
8、
温体仁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打击异己,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他认为自己从不受贿,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
所以,既然自己的身上有一张“道德执照”。
那么凡是跟自己政见不合者,都是需要排挤出朝廷的小人。
君子对付小人,何错之有?
那么,我们现在用《道德经》给他诊断的话,就是:
“只知其白,不守其黑。”
他只看到了太阳光芒如炬的本性,却忽视了太阳也有黑子如晦的一面。
他只看到了自己清廉如水的品性,却忽视了自己也有偏执如牛的一面。
他并不知道,即使是光明伟岸的圣人也并非全知全能,他们也是有缺点的。
比如孔子就不懂稼圃,耶稣不懂算账。
释迦牟尼皇子出生,走在路上连猪都不认识。
苏格拉底则更加坦白,他索性宣称: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但是他真的一无所知吗?并不是。
他的意思其实是:
“我们每个人都要承认自己有局限性。”
换而言之:
“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承认自己是有缺点的人。”
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知其白,守其黑”吗?
而那些“只知其白,不守其黑”的人,往往误以为自己没有缺点,一贯正确,于是总会走向极端。
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感越强的人,往往越不道德的根本原因。
9、
所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意思是: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才是天下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晏殊就做得到了这一点:
他知道人性是脆弱的,所以他并不敢保证:
当自己腰缠万贯的时候,一定还能守得住贫穷时的节操和原则。
也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所以才会时时提防,日日警醒。
就好像你在大门口养了一条藏獒,自然会吓走那些妄图前来窃取你“良心”的小偷。
唯有如此,一个人的德行才会扎根于内心深处,如同定海神针一样不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不会今天是一套准则,明天又是另一套准则;
他不会贫穷时是一副模样,富贵时又是另一副模样;
他不会面对服务员是一副嘴脸,面对领导又是另一副嘴脸。
这就叫做“常德不二”,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做“太极”。
我们顺着“常德不二”这个台阶,再往上走一层,就会踏入“无极”的境地。
“无善无恶,无贵无贱,无高无低,无人无我。”
10、
但是试问: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够达到任他环境千变万化,我自不忘初心的“太极”之境呢?
又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忘记自我,“化掉初心”的“无极”之境呢?
所以老子才会提出一个方案:
“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