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思维型观后感观看了《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思维型》后,我认识到:心理成长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果忽...
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思维型观后感
观看了《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思维型》后,我认识到:
心理成长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孩子这方面的成长,甚至漠不关心,那将是为人父母责任的严重缺失,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除了看得见的生理上的成长,还有不容易看见的心理上的成长。生理上的成长很直观,男孩子长高了变结实了,女孩子可以扎小辫,亭亭玉立了;而心理成长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果只注重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而忽略心理成长,甚至对心理成长漠不关心,那将是父母责任的严重缺失,后果不堪设想。
心理成长的养分
对同一件事,年龄不同的孩子行为表现也不同。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给父母开门是一件既简单又普通的事,但对3岁左右,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却完全不一样。比如给下班回家的爸爸开门。对大人来说,谁开门没什么区别,于是妈妈抢先一步给爸爸开了门,结果孩子因为想做的事没做成,开始哭闹发脾气。在孩子的意识里,只有自己才能给爸爸开门,其他人都不可以。这是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这说明孩子心理上的成长与生理上的成长是紧密相关的。
孩子的行为由其年龄决定,家长需要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的表现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就像播种粮食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再经过悉心照料,一点一点地成熟。即便如此,到了收获的季节,果实成熟的时间也有先后;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成长快与慢的区别。所以呵护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需要保障孩子的生理成长。
家长可以为孩子规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赖床、睡眠不足。低龄的孩子作息不规律,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导致身高偏矮,精神萎靡。饮食也要合理搭配。儿童肥胖症的高发期是6-12岁,过度肥胖的孩子在学校可能被嘲讽,既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提升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开朗,抗挫力也更强。
孩子的心理成长离不开安全感。父母愉悦的心情、稳定的情绪、温馨的家庭氛围都可以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规则也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规则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以限制,给遵守规则的人以保护。家长最好能在孩子6岁之前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了解一些病毒的知识和防护疫情的常识,同样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比如为孩子准备好口罩、酒精、洗手液等。
从长期居家学习到开学重回校园,从轻松的家庭学习到学校紧凑的教学安排,在两种状态间切换需要一段时间去调试。孩子可能会产生一些压力,比如不爱上学,焦虑考试;有些孩子可能会过度自我保护,不愿与同学接触。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责备孩子,而是和孩子聊一聊抵触上学的真实原因。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家长都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不是没有底线的爱,更不是没有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有原则,不溺爱。
另外,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掌控感和成就感。要想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闯、去干,让孩子在行动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心理成长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孩子这方面的成长,甚至漠不关心,那将是为人父母责任的严重缺失,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除了看得见的生理上的成长,还有不容易看见的心理上的成长。生理上的成长很直观,男孩子长高了变结实了,女孩子可以扎小辫,亭亭玉立了;而心理成长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果只注重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而忽略心理成长,甚至对心理成长漠不关心,那将是父母责任的严重缺失,后果不堪设想。
心理成长的养分
对同一件事,年龄不同的孩子行为表现也不同。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给父母开门是一件既简单又普通的事,但对3岁左右,处在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却完全不一样。比如给下班回家的爸爸开门。对大人来说,谁开门没什么区别,于是妈妈抢先一步给爸爸开了门,结果孩子因为想做的事没做成,开始哭闹发脾气。在孩子的意识里,只有自己才能给爸爸开门,其他人都不可以。这是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这说明孩子心理上的成长与生理上的成长是紧密相关的。
孩子的行为由其年龄决定,家长需要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的表现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就像播种粮食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再经过悉心照料,一点一点地成熟。即便如此,到了收获的季节,果实成熟的时间也有先后;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成长快与慢的区别。所以呵护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需要保障孩子的生理成长。
家长可以为孩子规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赖床、睡眠不足。低龄的孩子作息不规律,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导致身高偏矮,精神萎靡。饮食也要合理搭配。儿童肥胖症的高发期是6-12岁,过度肥胖的孩子在学校可能被嘲讽,既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提升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人开朗,抗挫力也更强。
孩子的心理成长离不开安全感。父母愉悦的心情、稳定的情绪、温馨的家庭氛围都可以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规则也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规则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以限制,给遵守规则的人以保护。家长最好能在孩子6岁之前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了解一些病毒的知识和防护疫情的常识,同样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比如为孩子准备好口罩、酒精、洗手液等。
从长期居家学习到开学重回校园,从轻松的家庭学习到学校紧凑的教学安排,在两种状态间切换需要一段时间去调试。孩子可能会产生一些压力,比如不爱上学,焦虑考试;有些孩子可能会过度自我保护,不愿与同学接触。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责备孩子,而是和孩子聊一聊抵触上学的真实原因。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家长都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不是没有底线的爱,更不是没有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有原则,不溺爱。
另外,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掌控感和成就感。要想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闯、去干,让孩子在行动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如何陪孩子成长观后感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成长型思维模式,读后感怎么写
《成长型思维训练》读后感(一):12个月练就成长型思维好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老。早年的被教养方式和生活经历已经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形成属于他的思维方式和私人逻辑。试想一个摔倒的宝宝,被养育者大呼小叫着飞奔过去扶起,还要恨恨地捶打几下地面,责怪是地面绊倒了宝宝。那这个宝宝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很难不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害了自己。 而进了幼儿园,进了小学,一个孩子跨入了社会,他的思维方式又会被遇到的老师和班集体所进一步教化影响。一个班里,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孩子积极优秀成绩好,而有的孩子就畏缩消极成绩差呢?为什么有的小时候看起来聪明可爱的宝宝,到了上学以后就越来越不行了呢?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跟他的成功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团队研究出了“成长型思维”这一概念,并因此荣获首届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这不但为我们揭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还给我们家长朋友和教育者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成长型思维就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密匙,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的。 在这个理论根基之上,有两位美国教师--布洛克和亨得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成长型思维推行教学,并将其成功经验,打磨成一套12个月科学系统训练法,写成了一本书《成长型思维训练:12个月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指导手册》。 简单讲,这是一本“教师写给教师”的教案指导手册。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也从中厘清了关于思维模式的认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培养方法。对于自己,是提升;对于孩子,是家庭教育极大的补益;同时,也可以作为家校携手共进的强有力的方法参考,实在是收获良多。 德韦克教授指出:我们的思维一般有两种模式,她将其命名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是出生时就固定带有的,后天无能为力,因此倾向于回避挑战与失败。
而执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和坚持来获得,并且有无限潜力。 举例来说,一个数学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笨,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根本不可能学好数学,这就是固定型思维;而如果他认为,自己只是还没有够努力,或者没有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会在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开始补足练习,并且相信只要坚持练习,一定会提高成绩。这就是用了成长型思维。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在面对不同的任务时,我们不同的思维习惯会无意识地跳将出来,决定着我们的态度是消极逃避,还是积极进取。 德韦克教授在《思维模式》一书中指出,婴儿是成长型思维的最佳典范,他们学习说话,练习走路,拥有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很快就被终结,因为固定型思维的出现。我们身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也该思考--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在《成长型思维习惯》这本书里,布洛克和亨得利的思维训练教程从8月开始,每月一个主题,一直到来年的7月。我拿到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刚好是7月底。我显然觉得这样的巧合也是对我冥冥之中的指引。我按照这个教程,逐个读下去。每个月的教案中会有不同的口号,有需要完成的目标,有案例,有训练步骤计划、对照表格、评估测量等等,非常专业,非常全面。 比如,8月口号是:“教学是个实践过程,并不是在追求完美。” 重点是完成SMART目标,涵盖S-明确性,M-可衡量性,A-可操作性,R-现实性,T-时限性。 9月口号是:“每个人都能学会!”教案里设置了分步教程,提出基本问题,用参考的资源与材料,完成两大部分目标:“能学会”和“区分两种思维”。每一部分分别又有6到10步来逐步完成。这样的分步训练非常有实用性。 《成长型思维训练》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区别两种思维,怎样采用成长型思维,最大程度的限制固定型思维,同时加强自己的必要技能和策略,过上注重学习与成长的生活。 学习和生活都是一辈子的事。德韦克说:“通往成长型思维的道路是一段旅程,不是一个宣言。”当我们意识到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并愿意开始改变我们自己,传递教育给我们的孩子,带动我们身边的人,这本身已经是在用成长型思维来成就我们的新生活,我们已经走在这段美好的旅途上。
俗话说,三岁看老。早年的被教养方式和生活经历已经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形成属于他的思维方式和私人逻辑。试想一个摔倒的宝宝,被养育者大呼小叫着飞奔过去扶起,还要恨恨地捶打几下地面,责怪是地面绊倒了宝宝。那这个宝宝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很难不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害了自己。 而进了幼儿园,进了小学,一个孩子跨入了社会,他的思维方式又会被遇到的老师和班集体所进一步教化影响。一个班里,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孩子积极优秀成绩好,而有的孩子就畏缩消极成绩差呢?为什么有的小时候看起来聪明可爱的宝宝,到了上学以后就越来越不行了呢?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跟他的成功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团队研究出了“成长型思维”这一概念,并因此荣获首届全球最大的教育单项奖。这不但为我们揭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还给我们家长朋友和教育者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成长型思维就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密匙,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的。 在这个理论根基之上,有两位美国教师--布洛克和亨得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成长型思维推行教学,并将其成功经验,打磨成一套12个月科学系统训练法,写成了一本书《成长型思维训练:12个月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指导手册》。 简单讲,这是一本“教师写给教师”的教案指导手册。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也从中厘清了关于思维模式的认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培养方法。对于自己,是提升;对于孩子,是家庭教育极大的补益;同时,也可以作为家校携手共进的强有力的方法参考,实在是收获良多。 德韦克教授指出:我们的思维一般有两种模式,她将其命名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是出生时就固定带有的,后天无能为力,因此倾向于回避挑战与失败。
而执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和坚持来获得,并且有无限潜力。 举例来说,一个数学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笨,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根本不可能学好数学,这就是固定型思维;而如果他认为,自己只是还没有够努力,或者没有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会在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开始补足练习,并且相信只要坚持练习,一定会提高成绩。这就是用了成长型思维。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在面对不同的任务时,我们不同的思维习惯会无意识地跳将出来,决定着我们的态度是消极逃避,还是积极进取。 德韦克教授在《思维模式》一书中指出,婴儿是成长型思维的最佳典范,他们学习说话,练习走路,拥有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很快就被终结,因为固定型思维的出现。我们身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也该思考--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在《成长型思维习惯》这本书里,布洛克和亨得利的思维训练教程从8月开始,每月一个主题,一直到来年的7月。我拿到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刚好是7月底。我显然觉得这样的巧合也是对我冥冥之中的指引。我按照这个教程,逐个读下去。每个月的教案中会有不同的口号,有需要完成的目标,有案例,有训练步骤计划、对照表格、评估测量等等,非常专业,非常全面。 比如,8月口号是:“教学是个实践过程,并不是在追求完美。” 重点是完成SMART目标,涵盖S-明确性,M-可衡量性,A-可操作性,R-现实性,T-时限性。 9月口号是:“每个人都能学会!”教案里设置了分步教程,提出基本问题,用参考的资源与材料,完成两大部分目标:“能学会”和“区分两种思维”。每一部分分别又有6到10步来逐步完成。这样的分步训练非常有实用性。 《成长型思维训练》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区别两种思维,怎样采用成长型思维,最大程度的限制固定型思维,同时加强自己的必要技能和策略,过上注重学习与成长的生活。 学习和生活都是一辈子的事。德韦克说:“通往成长型思维的道路是一段旅程,不是一个宣言。”当我们意识到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并愿意开始改变我们自己,传递教育给我们的孩子,带动我们身边的人,这本身已经是在用成长型思维来成就我们的新生活,我们已经走在这段美好的旅途上。
本文标题: 孩子成长思维读后感800字作文(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思维型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131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