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论语读后感
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习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夜总会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夜总会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论语》读后感
跪求《论语》读后感,500-600字就可以了,不要是网上已有的!“古榕,一种有着历史深度的树,一种充满了诗意和希望的树。”《论语》正如那棵古榕树,虽然古老,却永远勃发绿色的生机。 -------题记 苦茶醇酒 生活如茶,虽然苦涩,细细品味却是满口芳香与甘甜;生活如美酒,虽然炙热似火,但只有醉过方知酒浓。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赋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剩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对。”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青青丝竹 每个人的人生青春里都有不同的插曲,或是激扬高昂的音符,或是低沉婉转的旋律,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倾听竹笋破竹而出的声音,感受竹在风吹雨打时的傲然挺立,这样我们的青春就应感悟《论语》而多了一份“竹魂”——宁折不弯,甘于淡泊。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等、理论孔子言行,从而散发出青春丝竹的“竹魂”。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孔子思想说的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而要达到“仁”,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应该立足于对民众的关心爱护,以敌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注重“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就是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就是想以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抑制社会的动乱。 霜雪青松 葱绿的青松,在悬崖峭壁上能顶天立地,恭迎八方客人,在霜欺雪压时仍然从容镇定,毫不动摇,风骨永存······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是“朝问道夕死可矣”,多令人不可思议!
除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从《论语》还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他首创私学,以自己的血说来教育学生,提出“有教无类”,强调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对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普及与传承文化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具体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他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他认为应该“诲人不倦”(《述而》);在教学的内容上,注重因材施教,做到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启发,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书梦的灯 为了学习,可以三日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的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这是事实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表现。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议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又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宝典,当我们阔读吟咏他的言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每一句话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这同样也是我们医学生所要品读领悟的学习!
也许我们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凝望我们的生活,那里有人生的百味,有我们成长的脚印,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吾日三省乎己和”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毅力和信念乃是风雨中的导航,因此,我们开始感悟生活,沉思生命,也渐渐成熟起来,学会了用理性的文字表达这如茶如酒的生活。
品读古榕的历史,感悟古榕的诗意,汲取古榕的希望,书猛地等升华了古榕中流出的韵味!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赋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剩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对。”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青青丝竹 每个人的人生青春里都有不同的插曲,或是激扬高昂的音符,或是低沉婉转的旋律,或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倾听竹笋破竹而出的声音,感受竹在风吹雨打时的傲然挺立,这样我们的青春就应感悟《论语》而多了一份“竹魂”——宁折不弯,甘于淡泊。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等、理论孔子言行,从而散发出青春丝竹的“竹魂”。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孔子思想说的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而要达到“仁”,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应该立足于对民众的关心爱护,以敌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注重“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就是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就是想以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抑制社会的动乱。 霜雪青松 葱绿的青松,在悬崖峭壁上能顶天立地,恭迎八方客人,在霜欺雪压时仍然从容镇定,毫不动摇,风骨永存······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是“朝问道夕死可矣”,多令人不可思议!
除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从《论语》还能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他首创私学,以自己的血说来教育学生,提出“有教无类”,强调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对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普及与传承文化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具体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他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他认为应该“诲人不倦”(《述而》);在教学的内容上,注重因材施教,做到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启发,要把握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书梦的灯 为了学习,可以三日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的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这是事实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表现。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议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又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宝典,当我们阔读吟咏他的言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每一句话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这同样也是我们医学生所要品读领悟的学习!
也许我们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凝望我们的生活,那里有人生的百味,有我们成长的脚印,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吾日三省乎己和”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毅力和信念乃是风雨中的导航,因此,我们开始感悟生活,沉思生命,也渐渐成熟起来,学会了用理性的文字表达这如茶如酒的生活。
品读古榕的历史,感悟古榕的诗意,汲取古榕的希望,书猛地等升华了古榕中流出的韵味!
论语读后感800字
只取其中一句话进行论理《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本文标题: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五读后感(关于《论语》笫十二篇《颜渊》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107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