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读后感议论文300字左右,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
六国论读后感
议论文300字左右,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学习完六国论对你有什么启示?
写作思路:写启示就是写读后感,写作的时候重点放在启示,把所读的内容简单叙述,然后就开始写感悟。
千年之前,一个名为苏询的文学家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气呵成六国论。千年之后的今日,我敢说:“六国都被秦国所灭,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赂’,而主要在于‘惧’,因为惧怕自己被秦国灭了,所以韩魏楚才会赂秦,所以齐才会亲附秦国,所以燕才会派刺客招惹秦兵,所以赵王才会听信谗言。”
当然了,我承认苏洵“非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当时虽然秦国十分强大,但其他六国的军队也不是豆腐渣。名将谋士如孙膑、乐毅、廉颇、田忌、李牧等也不少。为数不多的几次仗打得也不是输得一败涂地。如果六国抱有必胜之心,敢于联合起来与秦对抗,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唉,不是秦灭了六国,而是六国自己啊。
六国之中只有韩魏楚三国曾割地赂秦,而苏前辈仅以一句“不赂者以赂者丧”轻轻淡过,实难服众。其实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六国有三为秦所灭,其他三国必然会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因此,齐燕赵的灭亡与“赂秦”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的。
齐国是六国之中最应该被唾骂的。齐本身也是一个泱泱大国,齐王却害怕同样强大的秦国,害怕有朝一日遭到亡国之灾,于是心安理得地弯着腰给秦当起了鹰犬。为了苟且偷生,齐对秦点头哈腰,做秦的“友国”,孰不知,此举破坏了六国团结,在韩魏楚燕赵亡之后,齐也被所谓的“盟友”吞并。赵王起初敢于与秦交战,“二败而三胜”、“李牧连却之”让秦不敢轻易大举进攻赵。
不冷静的无畏只能称做匹夫之勇。还是一个“惧”,让赵王贪生怕死怕得整天惶惶恐恐,没有详细调查便轻易中了反间计,错杀李牧,导致国破身亡。燕国小力微,燕王因为“惧”,想快快除了后患,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假如刺杀失败的`后果,于是,一个荆轲的失败断送了太子的美梦。至此,六国破灭。
反过来想想,假如韩魏楚不惧怕秦国的强大,就不会干出贿赂的蠢事,也就不会早早灭亡;假如齐国不惧怕本国被灭,就不会倒向秦一边,其他五国也不会孤立无援;假如燕赵能沉着冷静地敢于和秦国对抗到底,那么秦国便不会有好日子过。只有当六国消除了畏惧之心,它们才有可能走到一起,才有可能消除异心团结一致,对抗秦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