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卡门》读后感[名著《卡门》读后感]名著《卡门》读后感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
名著《卡门》读后感
[名著《卡门》读后感]
名著《卡门》读后感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
=============================================================
假期里,我读完了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经典之作——《卡门》,名著《卡门》读后感。
梅里美的小说非常好看,借用流行的字眼,就是很有“刺激性”。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他和雨果、巴尔扎克是同时代人,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是齐名的。不过,从作品的数量和深度来看,如果把雨果、巴尔扎克的著作比作“大型超市”的话,那么梅里美的小说就是“精品小屋”了。
梅里美的小说篇幅不长,数量又不多,就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比不上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的作品,但依然显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梅里美现象”。他仅以《卡门》《科隆巴》《伊勒的维纳斯》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就跻身于不朽作家之列,其中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仅就《卡门》而言,847年一发表,便成为经典之作,而经比才作曲的歌剧《卡门》,又成为西方歌剧的经典。
我看梅里美的小说所产生的印象,大致可借用《卡门》中这样一段话来描述:
“晚祷的钟声敲响后几分钟,一大群妇女聚集在河边高高的堤岸下。没有一个男人敢混进她们当中。晚祷钟声一响,说明天已经黑了,钟敲到最后一下,全体妇女便脱衣入水,于是一片欢声笑语,闹得不亦乐乎。男人眼睛睁得大大的,从堤岸高处欣赏这些浴女,却看不到什么。但暗蓝色的河水上,影影绰绰的白色人形使有诗意的人浮想联翩,只要略微思索,就不难想象出狄安娜和仙女们沐浴的情景……”
这种印象,既不像看雨果《悲惨世界》那样真切,也不像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样清晰,而是朦朦胧胧,望见那白影憧憧的浴女,恍若狩猎女神和仙女们在沐浴。也可以说,就仿佛在异常的时间、异常的地点,如同神话一般,又不是神话,而是发生在人生的边缘。
不必通读梅里美的全部小说,只需看这本选集就不难发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不是人所熟悉的巴黎等大都市,也不是人群密集的场所,虽不能说与世隔绝,却也是化外之地,是社会力量几乎辐射不到的边缘。
《熊人洛奇》的圣诞故事,就发生在当时显得十分遥远而陌生的立陶宛。再如马铁奥大义灭亲,科隆巴设计复仇,全是科西嘉人所作所为;须知科西嘉岛不久前才从意大利拼入法国版图,全岛自成一统,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有一种独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兰西文明的化外之地,连岛上的法国本土人也是归入四等公民的外国人,读后感《名著《卡门》读后感》。岛上大部分覆盖着荒野丛林,高山峻岭遍布,还受着原始的强力控制。
原始的强力,这正是梅里美所偏爱的。他在《伊勒的维纳斯》中写道:“强力,哪怕体现在邪恶的欲望中,也总能引起我们的惊叹和不由自主的欣赏。”不过,性格的原始动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只有到社会的边缘、时空的边缘去寻觅了。
梅里美的第一篇小说,就写了马铁奥这样一个传奇式人物。他住在强盗出没的丛林边缘,浑身涌动着江湖义气,什么问题都以刀枪解决,是一个受绿林好汉敬重,连军警也不敢招惹的豪杰。可是,偏偏他的独根苗儿,他寄以极大希望的儿子为贪图一块金表,成了被军警追捕而受伤的一个强盗。马铁奥得知内情,既新奇又神气,对现代社会中过着平庸生活的人们,恰恰富有刺激性的诱惑。
文学批判家博兰克丝就谈到,梅里美十分厌恶一些作家为娱乐公众,剖析在自己身上泛滥的半真半假的感情,“漫无节制地满足庸俗群众的低级趣味的好奇心理”,他有意向流行的趣味挑战,选取和现代文明社会尽可能没有联系的题材。
梅里美不愿像巴尔扎克那样通过描述周围生活的边缘去寻觅稀有现象,寻找具有发聋振聩的冲击力,能使多愁善感的市民热血沸腾的奇人奇事。他沿着这种取向,舍弃规矩自成方圆,又塑造了科隆巴、卡门这两个神话般的女性形象。
科隆巴是个村野的姑娘,但是拿小说结尾时一个农妇的话来说:“那个姑娘美极了,但我敢说她有一双毒眼。”而这双毒眼,正是她那颗复仇女神的心的窗口。她一生仿佛只有一个目的:为父报仇,除掉仇家。为此她千方百计让她哥哥奥索一个退役的军官就范,终于借奥索之手,打死仇家的两个儿子;最后连承受不了打击而疯了的仇家她也不放过,亲自去看他受痛苦折磨的可怜相。在科隆巴看来,社会、法律、文明、道德,全都毫无意义,她一生只干了一件大事,然后是生是死就无所谓了。这种性格的原始动力,比生命还重要,谁敢碰一碰就要倒霉,甚至可能同归于尽。
与科隆巴带有野性的美不同,卡门的美带有一种邪性。“她笑的时候,谁都会神魂颠倒”。美色和她的巫术、狡诈都是她的武器。她靠美色将唐何塞拉下水,成为强盗和杀人犯。唐何塞骂她是“妖精”,她也说自己是“魔鬼”——“不许我做什么我立刻就做”。她不再爱唐何塞时,唐何塞怎么哀求,甚至拔出刀来威胁也没用,她绝不改口或求饶,连中两刀,一声不吭地倒下了。卡门不择手段,蔑视和反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任何束缚:“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去做一天牢”。哪怕拼了性命,她也要维护个性的自由,保持自我的本色。
梅里美笔下这些人物,根本不负任何使命,与世人所诠释的命运无关;他们处于人事的边缘,游离于社会之外,犹如荒野的芜草、丛林的杂木,随生随灭。他们生也好,死也好,无所谓悲剧不悲剧,无所谓逻辑不逻辑,无所谓意义不意义,不能以常人常理去判断。他们有的只是亡命的冲腾勃发,以及生命所呈现的眩目的光彩。
梅里美这些故事的结尾,都是鲜血淋淋的场面,冷酷无情的毁灭,如新郎阿尔封斯被维纳斯勒死,熊人洛奇在新婚之夜将新娘撕烂;《科隆巴》《卡门》中有多少人惨死……然而,梅里美并没有把这种悲剧题材写成悲剧,至少没有写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确是其匠心独运之所在。
〔名著《卡门》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名著《卡门》读后感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
=============================================================
假期里,我读完了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经典之作——《卡门》,名著《卡门》读后感。
梅里美的小说非常好看,借用流行的字眼,就是很有“刺激性”。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他和雨果、巴尔扎克是同时代人,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是齐名的。不过,从作品的数量和深度来看,如果把雨果、巴尔扎克的著作比作“大型超市”的话,那么梅里美的小说就是“精品小屋”了。
梅里美的小说篇幅不长,数量又不多,就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比不上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的作品,但依然显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梅里美现象”。他仅以《卡门》《科隆巴》《伊勒的维纳斯》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就跻身于不朽作家之列,其中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仅就《卡门》而言,847年一发表,便成为经典之作,而经比才作曲的歌剧《卡门》,又成为西方歌剧的经典。
我看梅里美的小说所产生的印象,大致可借用《卡门》中这样一段话来描述:
“晚祷的钟声敲响后几分钟,一大群妇女聚集在河边高高的堤岸下。没有一个男人敢混进她们当中。晚祷钟声一响,说明天已经黑了,钟敲到最后一下,全体妇女便脱衣入水,于是一片欢声笑语,闹得不亦乐乎。男人眼睛睁得大大的,从堤岸高处欣赏这些浴女,却看不到什么。但暗蓝色的河水上,影影绰绰的白色人形使有诗意的人浮想联翩,只要略微思索,就不难想象出狄安娜和仙女们沐浴的情景……”
这种印象,既不像看雨果《悲惨世界》那样真切,也不像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样清晰,而是朦朦胧胧,望见那白影憧憧的浴女,恍若狩猎女神和仙女们在沐浴。也可以说,就仿佛在异常的时间、异常的地点,如同神话一般,又不是神话,而是发生在人生的边缘。
不必通读梅里美的全部小说,只需看这本选集就不难发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不是人所熟悉的巴黎等大都市,也不是人群密集的场所,虽不能说与世隔绝,却也是化外之地,是社会力量几乎辐射不到的边缘。
《熊人洛奇》的圣诞故事,就发生在当时显得十分遥远而陌生的立陶宛。再如马铁奥大义灭亲,科隆巴设计复仇,全是科西嘉人所作所为;须知科西嘉岛不久前才从意大利拼入法国版图,全岛自成一统,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有一种独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兰西文明的化外之地,连岛上的法国本土人也是归入四等公民的外国人,读后感《名著《卡门》读后感》。岛上大部分覆盖着荒野丛林,高山峻岭遍布,还受着原始的强力控制。
原始的强力,这正是梅里美所偏爱的。他在《伊勒的维纳斯》中写道:“强力,哪怕体现在邪恶的欲望中,也总能引起我们的惊叹和不由自主的欣赏。”不过,性格的原始动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只有到社会的边缘、时空的边缘去寻觅了。
梅里美的第一篇小说,就写了马铁奥这样一个传奇式人物。他住在强盗出没的丛林边缘,浑身涌动着江湖义气,什么问题都以刀枪解决,是一个受绿林好汉敬重,连军警也不敢招惹的豪杰。可是,偏偏他的独根苗儿,他寄以极大希望的儿子为贪图一块金表,成了被军警追捕而受伤的一个强盗。马铁奥得知内情,既新奇又神气,对现代社会中过着平庸生活的人们,恰恰富有刺激性的诱惑。
文学批判家博兰克丝就谈到,梅里美十分厌恶一些作家为娱乐公众,剖析在自己身上泛滥的半真半假的感情,“漫无节制地满足庸俗群众的低级趣味的好奇心理”,他有意向流行的趣味挑战,选取和现代文明社会尽可能没有联系的题材。
梅里美不愿像巴尔扎克那样通过描述周围生活的边缘去寻觅稀有现象,寻找具有发聋振聩的冲击力,能使多愁善感的市民热血沸腾的奇人奇事。他沿着这种取向,舍弃规矩自成方圆,又塑造了科隆巴、卡门这两个神话般的女性形象。
科隆巴是个村野的姑娘,但是拿小说结尾时一个农妇的话来说:“那个姑娘美极了,但我敢说她有一双毒眼。”而这双毒眼,正是她那颗复仇女神的心的窗口。她一生仿佛只有一个目的:为父报仇,除掉仇家。为此她千方百计让她哥哥奥索一个退役的军官就范,终于借奥索之手,打死仇家的两个儿子;最后连承受不了打击而疯了的仇家她也不放过,亲自去看他受痛苦折磨的可怜相。在科隆巴看来,社会、法律、文明、道德,全都毫无意义,她一生只干了一件大事,然后是生是死就无所谓了。这种性格的原始动力,比生命还重要,谁敢碰一碰就要倒霉,甚至可能同归于尽。
与科隆巴带有野性的美不同,卡门的美带有一种邪性。“她笑的时候,谁都会神魂颠倒”。美色和她的巫术、狡诈都是她的武器。她靠美色将唐何塞拉下水,成为强盗和杀人犯。唐何塞骂她是“妖精”,她也说自己是“魔鬼”——“不许我做什么我立刻就做”。她不再爱唐何塞时,唐何塞怎么哀求,甚至拔出刀来威胁也没用,她绝不改口或求饶,连中两刀,一声不吭地倒下了。卡门不择手段,蔑视和反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任何束缚:“宁可把整个城市烧掉,也不愿去做一天牢”。哪怕拼了性命,她也要维护个性的自由,保持自我的本色。
梅里美笔下这些人物,根本不负任何使命,与世人所诠释的命运无关;他们处于人事的边缘,游离于社会之外,犹如荒野的芜草、丛林的杂木,随生随灭。他们生也好,死也好,无所谓悲剧不悲剧,无所谓逻辑不逻辑,无所谓意义不意义,不能以常人常理去判断。他们有的只是亡命的冲腾勃发,以及生命所呈现的眩目的光彩。
梅里美这些故事的结尾,都是鲜血淋淋的场面,冷酷无情的毁灭,如新郎阿尔封斯被维纳斯勒死,熊人洛奇在新婚之夜将新娘撕烂;《科隆巴》《卡门》中有多少人惨死……然而,梅里美并没有把这种悲剧题材写成悲剧,至少没有写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确是其匠心独运之所在。
〔名著《卡门》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歌剧《卡门》的观后感,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小女子这厢有礼了这个学期,我上了陶冶老师的选修课《歌剧欣赏》。陶冶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节课,就是让我们观看著名歌剧《卡门》,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歌剧,第一次欣赏西方歌剧。我很感兴趣!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欣赏完如此精彩的歌剧《卡门》,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些感想。现在,我就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卡门》的序曲介绍了三段音乐: 西班牙民俗风,斗牛士之歌与命运主题。第一曲敷设出西班牙热情而兼吉普赛风情的地域色彩。第二首斗牛士之歌活泼明亮,取材于西班牙的舞曲,点出了自由主题。第三首命运主题旋律低沉凝重,有如说话的平板腔调,时常以顽固的低音主题重现。卡门代表爱情的本质,正如她的出场歌 Habanera 的歌词所说,自由狂野,变动不居,有如吉普赛女郎,或是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
斗牛士之歌也是西班牙舞曲,卡门被斗牛士所吸引,斗牛士的音乐一扬起,她的心就随之起舞。一句口语说出的问句卡门在那里与紧接着出现的命运主题变奏带出了卡门的出场,以及她的Habanera之歌。最后一幕中,荷西手持利刃,在斗 牛场外亲手杀死卡门一景的音乐,是斗牛士主题与命运主题交锋的尖锐时刻。斗牛士之歌在前景,但是每一乐句中断之际,命运主题隐隐浮现,渐渐的,命运主题在斗牛士之歌的句子中间切入,渐趋庞大。这好像两组力量并行,文字(命运)的力量与舞曲(自由)的力量相互拉扯,这两种力量争夺乐团内的空间,同时也织出一首更复杂的曲子。斗牛士杀死牛,场内响起欢呼之声时,恰好是荷西杀死卡门之时, 两首曲子此刻已合而为一。此处讽刺性十分明显,卡门对斗牛士之爱情,卡门对自由的追求,正好带来她死亡的命运,像是那头被放入竞 技场的野牛一般,她的命运早被注定。
我对主要演员卡门的扮演者印象很深刻,她丰满,高贵气质,有些放荡但并不过分,感觉上很狂野,这样的女人很符合卡门的原始剧情,演员Gertseva非常棒的演绎了一个很真实性格的卡门,其他主要演员从技巧上看,都完成和演绎的角色很透彻,很有力量,唯一我觉得不足的是群众演员有些凌乱,因为很多大型戏剧都是从当地招募临时群众演员,加上语言的问题,西方人明显在集体项目上不如中国人整齐,似乎过于自由了些,想想我们国人的大型舞蹈和戏剧,动作整齐流畅,这可能就是东方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明显差别吧。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欣赏完如此精彩的歌剧《卡门》,我想很多人都会有一些感想。现在,我就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卡门》的序曲介绍了三段音乐: 西班牙民俗风,斗牛士之歌与命运主题。第一曲敷设出西班牙热情而兼吉普赛风情的地域色彩。第二首斗牛士之歌活泼明亮,取材于西班牙的舞曲,点出了自由主题。第三首命运主题旋律低沉凝重,有如说话的平板腔调,时常以顽固的低音主题重现。卡门代表爱情的本质,正如她的出场歌 Habanera 的歌词所说,自由狂野,变动不居,有如吉普赛女郎,或是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
斗牛士之歌也是西班牙舞曲,卡门被斗牛士所吸引,斗牛士的音乐一扬起,她的心就随之起舞。一句口语说出的问句卡门在那里与紧接着出现的命运主题变奏带出了卡门的出场,以及她的Habanera之歌。最后一幕中,荷西手持利刃,在斗 牛场外亲手杀死卡门一景的音乐,是斗牛士主题与命运主题交锋的尖锐时刻。斗牛士之歌在前景,但是每一乐句中断之际,命运主题隐隐浮现,渐渐的,命运主题在斗牛士之歌的句子中间切入,渐趋庞大。这好像两组力量并行,文字(命运)的力量与舞曲(自由)的力量相互拉扯,这两种力量争夺乐团内的空间,同时也织出一首更复杂的曲子。斗牛士杀死牛,场内响起欢呼之声时,恰好是荷西杀死卡门之时, 两首曲子此刻已合而为一。此处讽刺性十分明显,卡门对斗牛士之爱情,卡门对自由的追求,正好带来她死亡的命运,像是那头被放入竞 技场的野牛一般,她的命运早被注定。
我对主要演员卡门的扮演者印象很深刻,她丰满,高贵气质,有些放荡但并不过分,感觉上很狂野,这样的女人很符合卡门的原始剧情,演员Gertseva非常棒的演绎了一个很真实性格的卡门,其他主要演员从技巧上看,都完成和演绎的角色很透彻,很有力量,唯一我觉得不足的是群众演员有些凌乱,因为很多大型戏剧都是从当地招募临时群众演员,加上语言的问题,西方人明显在集体项目上不如中国人整齐,似乎过于自由了些,想想我们国人的大型舞蹈和戏剧,动作整齐流畅,这可能就是东方集体主义精神和西方自由主义精神的明显差别吧。
本文标题: 卡门读后感(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960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