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面墙留给娘
木根在村公路边开了家饭店。一天,一辆小轿车载着几个衣冠楚楚的男人来到木根的饭店,提出要租饭店朝北的那面墙做广告。为啥?因为它的位置好啊!南来北往的人都能看到,比上报纸电视的效果还好。木根听了眼睛一亮,可不知为何,谈到最后木根却婉言谢绝了。 这件事很快 ...
澄明的心
母亲刚过了50岁,眼睛便慢慢地看不清楚,偶尔两个人拌嘴,我一生气走出去了,她还一个人坐在床边,边摸索着找手绢擦眼泪,边絮絮叨叨地数落我的百般恶行。 我看了常不忍心,又退回来将手绢递给她,她当然看不见,继续在床头上找,直到我颤着声,喊她,这才循声转过身来 ...
三室九床
退休后,他教的几个拉小提琴的小学生里,数力力最让他吃惊。他问过她,既然是女孩子,为什么那名字写出来不是丽丽、莉莉、俐俐什么的,而是这么两个字?她回答说:“妈妈喜欢这两个字。”? 别的几个孩子,每天总有家长接送,或母亲或父亲,有的间或还由祖辈或姑姨陪同 ...
左手写爱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上篮。他的动作一气呵成,总让我们倍感惊喜。其实,他总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仅仅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一 ...
爱的力学
他是一个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 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抱 ...
妈妈的鞋子不见了
元月,我去桂林,在教育街花鸟市场三号门面前,初见虎皮。 精美的木质雕花鸟笼里,虎皮一身翠绿,孤独地立在栖枝上面朗诵一支童谣。我的双脚于是像灌了铅似的,再也挪不动半步,目光久久地纠结在那翠绿的流线型的小身体上面。 精明的店主一眼便看穿了我的迟钝,开始漫 ...
最想见的时刻
一位母亲的儿子在战场上死了,消息传到母亲那里,她十分痛心,向主祈祷:“要是我能见到他,即使只见5分钟,我也心满意足了。” 这时天使出现了,对她说:“你可以见5分钟。”母亲高兴得泪流满面地说:“快点,快点让我见到他。”天使又说:“你的孩子是个大人,他已经 ...
卖报
早晨的公车站人来人往,我一如往常地找了个离站台稍远的角落等车。 之所以我喜欢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是因为我要乘坐的车往往来得很晚,而我又不愿意在等车的过程中,被那些匆忙上下车的人群挤来撞去的。当然,这并不是我唯一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其实我乐意在繁杂的 ...
如山的父爱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情了。当时我和哥哥还小,都是鼻涕虫,没有上学的我们整天只知道到处疯玩。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这便让年幼的我们注定要与饥饿为伴。我和哥哥对于顿顿窝窝头和地瓜干充满了刻骨的仇恨。我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看能不能搞到一点儿属于一日三 ...
女儿最开心的礼物
临行前他去医院看望4岁的女儿。女儿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说:“比赛结束后,我就会坐飞机回来。”女儿问,爸爸能得第一名吗?妻子说他能,他肯定能。女儿说要爸爸亲口答应才算数。他想了想,说,当然能,肯定会得第一名。女儿问,到时候我能在电视里看到爸爸撞上那根红 ...
不会做人的惊人人缘
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他更不会做人的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比如,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那叔叔说:“你一点儿没老。”他则回答道:“你的头发怎么都没了?”弄得对方十分扫兴。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 ...
藏起母亲的秘密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也被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的嘘 ...
“头朝下”的逃生者
这是今年冬天发生在我们小县城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一烧就着。顷刻间三家连四户,整幢楼都葬身火海。 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被烧 ...
返还亲情
有个小伙子最近开了家公司,经常需要宴请客户。不知为什么,小伙子的父亲突然闹着要跟小伙子一起去参加各种宴会。要知道,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这一去,不知会做出什么怪异的举动,还不把客户笑死。 于是,小伙子想尽各种办法要父亲留在家里,可父亲固执得像个孩子,非 ...
世上最好的地方
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 我不这么想。 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院 ...
父亲头上的草末儿
父亲是个农民,识不得几个字,一辈子靠弄田种地为生,从未出过远门,甚至连去县城的次数都极为有限,他和母亲在家乡那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盐碱地上拼死拼活地劳作着,用心血和汗水养育着我们兄弟五个。哥哥姐姐们一个个长大成家后远走他乡,读高中的我便成了父母 ...
那一年父亲牵回一头骡子
那一年我五岁,五岁的记忆里只有一个热热闹闹的场院。队里要分牲口了!这消息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已习惯开会的社员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到生产队的场院里。 每个人的脸上都晃动着不同的神情,犹疑、喜悦或者忧愁。我和几个相仿的小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带着点雀跃的 ...
弟弟,我无法不对你残酷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当年是同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那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想起这么多年来,一个人走 ...
施爱的幸福
朋友来电话说,来看看我吧,想你了。 我说既然是你想我了,那为什么不亲自来看我呢?你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有的是大把空闲时间。他呵呵地笑,说忙着照顾老父亲呢,他那病,须臾离不开人的。 朋友才四十多岁,却已经“退休”五年了,当年他放弃了大公司 ...